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,移动支付变得越来越便捷。在数字化时代,我们出门只需要带上一部手机便可以解决“衣食住行”。过去是手里攥着“真金白银”,每花一次钱都要掰着手指头算好久。而现在只要打开支付码扫一扫,便能轻易完成一笔支付。
手机支付的兴起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,但是同时也隐含着一些弊端。比如“五花八门”的网贷平台在暗中滋生,许多怀有“超前消费”念头的年轻人抵挡不住诱惑,靠着借网贷的钱来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,等到还款日到来时,却愁掉了头发。
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来看,全国信用卡逾期未还的总金额已经高达918.75亿元人民币,比2019年要大幅增长了23.7%。在这部分“欠债不还”的群体中,90后居然占了一半多。不仅如此,90后的人均负债是12万元,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.5倍。不得不说,这个数字真是触目惊心。
超前消费带来的恶果是数不清的债务,我国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,“欠债还钱,天经地义”。然而根据国家在2021年最新颁布的《民法典》中,明确规定了如有以下几种债务被视为无效,均可不用偿还。
高利贷
众所周知,放高利贷在我国是属于违法的行为,但依旧有不少人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,最后导致自己的生活被催债人影响,甚至会牵连到自己的家人。
在2020年,国家取消了民间借贷的24%和36%利率,并且其中规定,高利贷的借贷利率由债主和欠债人进行协商,但是两方协商的利率不可以高于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贷款利率的4倍,也就是不可以超过15.4%。所以,若是超过了15.4%的贷款利率,那就属于高利贷的范畴,多余的部分可以不用偿还。
夫妻单方债务
根据《民法典》中的条例,其对夫妻的共同债务有了一个新的明确规定。在婚姻关系的存续期间,一方用以家庭日常生活的支出消费和拥有夫妻双方共同签名确认,或者是其中一方在过后追认的债务才可以被称为共同债务。
而夫妻单方债务,则是在婚姻存续关系期间,一方瞒着配偶欠下巨额债务,并不用在夫妻或者家庭上,这个时候配偶是不需要承担任何的债务责任,因为法律规定这个不属于夫妇之间的共同债务。
砍头息
所谓的砍头息指的是放款对象在借贷的本金中先扣除一笔不菲的钱,这部分钱就称为砍头息。在2019年由央视曝光的“714高炮”中,高额的砍头息和利滚利的逾期费用成为了借贷者背上巨额债务的“始作俑者”。
打个比方,有人向借贷平台借了20万元,到手却只有15万元,被扣除的5万元美其名曰是“服务费”或者利息,但实际上的利息费用却要按照20万来算,非常的不合理。
根据《合同法》的规定,借款的利息不得以任何理由率先在本金中扣除。如果遇上这类的借贷“陷阱”,只需要偿还“借到手”的本金及相关利息即可,额外的部分可以不用偿还。
超过3年有效期的债务
根据《民法典》的规定,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民事保护权利的有效期是3年。这个意思是指债权人向法院提起诉讼后将会受到法律的保护,如果3年的有效期过后,债权人失去胜诉的权利,欠债人可以不履行债务,如果3年内有诉讼,则按诉讼时间再往后延期3年。
合同“模糊不清”的债务
我们都知道,要借钱或者贷款,都必须要在借贷前事先签好合同。合同就是借贷双方日后避免纠纷的凭证,这个时候会有一些“无良放贷”者在合同上做马脚,故意含糊其辞,模糊借贷金额、偿还利息和时间。
如果有这类情况的发生,这份合同将会被视为无效合同。
“天降横祸”被冒名办理的债务
现如今,个人信息泄露已经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。如果发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“冒用”,在本人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背上了不属于自己的债务,只要能出示自己没有借贷的相关证明,表示这笔钱不是自己借的,这类债务也无需偿还。
总的来说,《民法典》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我们的借贷利益,但对于“超前消费”和“透支消费”,我们要学会用理智的眼光看待,就算是急事当前,最好是到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借贷,避免日后的一些经济损失和麻烦。 |